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讓仍顯稚嫩的國內太陽能產業不斷痛苦掙扎,即便是向來精明的浙企也不能避免。 

    聚焦浙北嘉興,昔日熱鬧非凡,悶聲大發財的光伏產業集團大軍,如今一派蕭索景象:已投產的企業中多數拿不到訂單,而欲擴大生產規模的則停下了腳步。海寧市的13家光伏企業中,除極少數在維持生產外,絕大多數則停產觀望。

    “今年前兩個月,產值僅有5000多萬元,同比下降至少10%,而且訂單不多。”海寧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太陽谷”老板坦言。

 危險同樣孕育著機會。

    近期,國家超過3萬億規模的新能源振興規劃呼之欲出,而在浙江省,更是在近期高規格召開了新能源推廣應用與光伏產業發展座談會,對浙江新能源發展做出了重要部署。

    新能源產業,被美國總統奧巴馬視為新經濟起點,在這場艱難考驗中,力圖轉型升級的浙江能獲得怎樣的寶貴經驗?放眼未來,在這個陽光產業的誘人蛋糕中,浙江又能捕捉到怎樣的機會?

 浙江新能源產業,正在踏上嶄新的徵途。

    今天起,快報推出《浙江轉型·新能源新徵途》係列報道,敬請關注。

    浙江對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最早是在潮汐能上。

    “那是在上世紀的80年代,浙江的沿海地區曾經出現過潮汐能利用高潮。”昨天,浙江省能源局張福平調研員說。作為新成立的一個機構,省能源局目前成為了浙江省新能源發展的綜合管理部門。

    “理論上,浙江的潮汐能儲備每年有700萬千瓦。”即使到了現在,當年建成的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規模依然排在全國第一。

    不過,到了新世紀,由于環境和能源的壓力,歷史的聚光燈照在了太陽能產業。蜂擁而上的中國企業讓一直平靜、冷寂的光伏產業熱鬧非凡,它們以驚人的速度,絞盡腦汁利用國外的設備、原料和技術生產出多晶硅、電池片和組件,又把其中90%以上的產品出口到國外,從而獲取財富。

    “可由于金融危機的到來,讓這些企業的海外訂單大幅萎縮,直接影響到了企業生存。”浙江省太陽能協會秘書處沈福鑫說。

    缺乏諸如無錫尚德這樣巨無霸的浙江民企,在抗擊金融海嘯時再次顯出力量之單薄。來自公開媒體的報道指出,浙江從工業硅生產到光伏係統開發的完整產業鏈已初步形成,但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分布格局,原料和市場在外,大部分企業主要賺取中間的加工利潤。在相關設備制造環節,浙江的企業數量也較少,僅佔整個產業鏈的8.8%。

    實施百萬屋頂發電計劃

    年內出臺扶植太陽能新政

    在嚴峻的外貿形勢面前,政府果斷出手,政策暖風頻吹。

    5月,浙江省政府發布《關于加快光伏等新能源推廣應用與產業發展的意見》,力爭到2012年,全省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350兆瓦,其中光伏發電50兆瓦,風力發電300兆瓦;太陽能熱水器使用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年產沼氣1億立方米,實現光伏等新能源消費量佔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1%以上。

    意見提出,將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實施百萬屋頂發電計劃、百萬平方米太陽能熱水器計劃、百條道路太陽能照明計劃等“六個一百加一個基地”計劃,使得應用光伏發電的公共建築、企業廠房、住宅小區等屋頂面積達100萬平方米,在全省范圍內建設100條太陽能照明示范道路,在農村形成年產沼氣1億立方米,惠及農戶100萬戶。

    同時,建設1至2個集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源(水源)能和生物質能等綜合性新能源應用示范基地,使之發揮新能源示范、科研和教育作用。

    一個明確的消息是,目前省發改委正著手研究推出符合浙江太陽能產業發展實際的扶植政策。“預計在今年年內會明確。”

    海上風力     將成未來新藍海

    一個缺乏良性發展的行業往往會陷入無法突破的囚徒困境:出于生存和降低成本的需要,企業都把規模為王奉為圭臬;而大肆擴大產能的結果,卻使得任何參與者都必須支付極高成本、忍受更低的利潤率以獲取市場佔有率。

    以太陽能產業為例,狂熱的電池片和組件生產企業對多晶硅的需求暴增,導致其價格從每千克幾十元一直飛漲到500美元以上。

    “現在,我們正在編制一個比較詳細的發展規劃,希望能引導浙江新能源產業有序健康發展。”張福平調研員說。 此規劃中表示“今後將重點發展海上風力發電”。

    有一個數據能證明海上風力發電的重要性。《規劃》設想到2020年,浙江的風力發電要達到300萬千瓦,而其中陸地風力發電為60萬千瓦,也就是說海上風力發電將佔到五分之四的量。還可以對比的是,到2020年,浙江生物質發電為5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為10萬千瓦。 而在最近國家能源局主持的一次會議上,新任局長張國寶強調,未來要在東南沿海大力發展海上風力發電。

    目前在杭州灣海域,浙江正在部署建設一座大型海上風力發電站。在“十二五”期間,浙江將新建1-2個海上風力發電站作為示范工程。

    產業蛋糕     落在裝備制造業

    從政府規劃中尋找商機一直是浙江企業的長項,從事新能源產業的商人們也不例外。

    全球第三大硅片供應商昱輝陽光正在思考的問題是“怎樣才能把太陽能發電成本降低”,而技術的提升則是最直接的途徑。“要投入人力物力到技術的研發上去。”昱輝陽光李仙壽分析說。目前該企業除了向上遊多晶硅制造延伸外,還涉及了下遊電池板的制造。

    位于溫州的上市公司華儀電氣的風電裝備生產則發展迅速,今年年預計銷售量將突破200臺。“每臺風機能有900萬元的產值。”張福平說。德清的運達也成為了浙江風力裝備制造企業的重點扶持對象。

    紹興精工集團研發了多晶硅鑄錠爐的國產化,這意味著光伏技術發展的一些核心技術為浙江所掌握,擁有了最先進的制備技術。“我們也扶持浙江的企業在新能源產業的設備制造中產生價值。”

    轉型升級正在成為浙江新能源企業的新使命。正如《基督山伯爵》的結尾:“人類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這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 

(新華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dk1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